总想得到别人认可,这个行为并不是一件坏事,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讲,这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的。因为人要想了解自己,必须通过外界的反馈来给予支持,缺少这个条件,很多时候人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认知想法之中。
例如你在职场上工作,很优秀,领导交代给你的任务你也完成得很不错,你自己也认为做得很好。然而这件事真的做得挺好吗?其实你也并不确定,光是凭借自我的感受去认同这个行为,还是会缺少客观的评价。
(资料图片)
于是你会去问同事,还有就是人事部管理绩效考核的人,你会问一下他,我这段时间完成得工作进度怎么样?如果他给你评价,说你做的还不错,你就会觉得非常高兴,会认同自己了。瞧,果然我是做得不错的,不管是自我还是他人的评价都很一致。
要是没有积极评价,同事说你做得很糟糕,那么此时你就会开始反省,检讨自己工作当中所出现的问题,是不是还要改进的机会。
通过这个例子你也能发现,得到别人认可是有必要的。要是光凭自己觉得,会是真正的优秀吗?倒也不见得,说不定还有自恋的情况出现。
不过在这个过程中,也要注意一个问题,就是得到他人的认同也不要忘了忽视自己的感受。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自我感受与他人评价的结合,彼此存在的过程。很多人之所以会出心理问题,在意他人评价,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人际关系接触中过于忽视自己的想法,会把别人的评价当做生活的标准。
还是刚才的例子,职场上工作询问同事的感受,要是他对你说: “你也不怎么样嘛,干得很糟糕,还不如我做得好,还差得远呢!”此时你应该会是怎样的心情?
比较好的方式就是“理解而不认同”,我同意你的说法,但是我也有捍卫我自己感受的权益。你说我不好,我接受,但是我不能接受你说我不好却不给我任何的理由解释。我做得不好,是哪些方面呢?你要说出来。
如果你说出来了,我就接纳,以后会改;要是说不出来,只是你主观评价我的过程,我就不会采纳你的态度,你说我差就很差了?这不是诋毁是什么?
人在生活、工作当中,难免会遇到这类事情,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和结论充斥在你的面前,此时你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摒弃一些“非客观、中立的结论”,去困扰你的心理活动。这些不太客观的评价,往往都是带有偏见的。既然拥有偏见,其实对于个体的成长没有太大价值,也不利于你的思考进步。
就像你工作做一个PPT,然后旁边有人看了一眼,对你讲你这PPT做的真难看!此时你听了心里肯定很不舒服。但如果她说了这句话,后面还带有解释,说你这PPT哪里哪里需要改正,我给你指点一下,你看看怎么样?那么你的心里就会好受一些。
此时你就能感受到真诚、鼓舞的力量,她批评我的同时也是理解我的,并不是一味否定我的工作,而是看到了我做的不足之处,帮我指出来让我面对。
像这种行为,才是最好的认可,比起一味褒扬要好太多了。
所以总想得到别人认可的背后,也要了解一下自己内心是否存在自卑的问题,会不会存在没有接纳自己感受的情况,太过于把他人的意见凌驾在自己的想法之上。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必要妄自菲薄,别人说你不好你就不行,而是需要合理地去面对它。
当你能够保持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去面对周围关系时,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融洽,也会减少许多冲突发生。
标签: